2012-08-30
如果我們找個業內人士問手機的趨勢,他多半說:“智能手機形式一片大好!”相關統計顯示,2007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僅為1.17億部,而 2008年之后,隨著iPhone和Android手機的先后推出,整個市場開始迅速擴容。200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至1.61億部,2009 年為1.76億部,2010年為2.86億部,2011年更是大幅增長至4.91億部。
面對如此潛力巨大的市場,傳統互聯網公司開始介入。對此有贊同的聲音,有人稱“互聯網企業進入終端領域,可以達到互通有無,實現應用最大化。不是盲目進。”同時,也有反對的聲音,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表示,最近聽說有很多互聯網公司試圖進入到手機領域,或者其他的終端領域,可是做硬件和做軟件、做互聯網完全不一樣,不看好互聯網企業進軍終端
楊總說對了一多半。手機是移動互聯網的終端,是移動互聯網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互聯網公司開始做手機,就像寫書的作者自己買書號、自己開印廠、搞發行一樣。有可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代價太大,而且得不償失。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家電廠商做手機從硬件研發設計開始入手不同,此次互聯網企業并沒有真正“進入”到手機研發,他們無意從事硬件開發多停留在手機內置自己的軟件和應用的層面,目的除了占領移動互聯網入口、延伸品牌忠誠度之外,還想賺取可能的利潤。
被裹挾著占領入口
移動互聯網近年發展迅速,將超越傳統互聯網。2011年1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為5.05億,網絡普及率為37.7%;手機網民為3.4億,為網民總數的65.5%。2012年預計移動互聯網用戶將突破6億,超過傳統互聯網用戶。
此外,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已達到9.97億戶,其中3G用戶1.37億戶,滲透率已達到13.7%。隨著電信業與互聯網、語音與數據業務的融合,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接近成熟。根據易觀智庫EnfoDesk預測顯示,預計到2011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將達 4.3億,201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851億。
固定互聯網的發展經驗表明,得入口者勝。隨著智能終端在市場上的普及,各方勢力都在進軍移動瀏覽器市場,搶占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瀏覽器份額爭奪戰在移動終端上開戰。國際上,谷歌、蘋果、微軟等幾大巨頭都不遺余力推廣自己的產品,Opera瀏覽器及Mozilla的Firefox瀏覽器也早已長線布局。在國內,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奇虎360等公司不但要在手機瀏覽器方面有所作為,更想在“底層入口”(手機)上有自己的地盤、在手機出場之前內置自己的軟件及應用,所以進軍手機領域與手機廠商合作推出智能手機。“擁有客戶就擁有一切”,而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領域更像是在爭奪與客戶之間最后的“20CM”,在他們心中占領入口就占有了世界。
另一個角度上看,“跟風”是種必然。很像之前推出微博,雖然只有前幾名會被大家記住,但是門戶網站如果沒有相關應用就會被用戶認為“已經不是互聯網大佬,失去話語權”,所以大部分門戶網站無論市場份額如何都有自己的微博產品。出手未必能做好,但是不做很可能說明自己已經不在行業第一梯隊。仔細想想,現在的傳統互聯網“大佬”們做手機很有些被裹挾的意思。
想延伸品牌忠誠度
搜索巨人百度、電子商務老大阿里巴巴、文學網站魁首盛大、安全軟件霸主360等互聯網公司跨界出擊、入局手機市場、內置特色應用,從根本上都是想把在、互聯網上忠誠用戶以最直接的方式轉化到智能手機上。雖然邏輯沒錯,但是筆者對這種方式表示懷疑。除了手機領域絕不是靠“貼牌”就可以輕易進入并得到消費者認可之外,內置應用作為推廣重點或者手機名稱也不可行。
筆者自06年開始關注移動SP(內容提供商),當時推廣的手段主要有發垃圾短信和在手機出場前內置應用業務為主。后者與當下互聯網企業內置應用邏輯完全相同,客戶一開機就有可能用到自己的服務,不同在于SP向用戶收費而互聯網基礎應用多為免費。問題在于,沒有一款內置某應用的手機,以此應用為名稱。比如:內置“笑話大全”應用的手機,絕對不會對消費者說:“我們這款叫笑話手機,有很多笑話。因為您愛看我們在互聯網上的笑話,所以特意定制的。推出是為了防止別人壟斷您看笑話的權力!”真這么干只會讓自己成為“手機中的笑話”而不是“笑話手機”。遺憾的是,當下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用的正是此邏輯。選擇權在客戶,而不在手機叫什么、裝了些什么。
想延伸品牌忠誠度不丟失客戶的想法無疑是好的,但是重點不在于硬推給客戶什么,而是讓自己的產品更符合客戶的需求,滿足他們潛在的需求。關于潛在需求,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推崇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創始人)的一句話:“如果你問你的顧客需要什么,他們會說需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不是汽車。”
賺取可能的高利潤
經過殘酷競爭洗禮的互聯網公司并不會頭腦發熱到去做硬件,但他們對iPhone的高利潤卻是覬覦已久。據加州大學和雪城大學三位教授合寫的《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中分析,2010年蘋果每賣出一臺iPhone,就獨占58.5%的利潤。如此之高的利潤率不得不讓人心動。
成功背后是蘋果多年的堅持。今天的成功,源于其在硬件、應用系統、軟件等方面多年的積累。比如:iPhone從概念到產品下線,數千人前后花了7年多時間,喬布斯從上百個方案中挑選最優的,連電路板上的每個螺絲都不放過。
不難想象,如果有企業只是看到利潤豐厚的表面風光而未看到背后的辛苦付出就妄想試水,那結局可想而知。企圖畢其功于一役,靠炒作一舉成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同里,智能手機的利潤其實不容樂觀。以華為舉例,2011年手機出貨量為5500萬部,其中智能手機超過2000萬部,同比增長500%,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報表。然而,它在銷售總收入(2039億元)同比增長11.7%的情況下,凈利潤(116億元)卻同比下降了53%。憑華為多年的積累尚且如此,基本不了解手機市場的傳統互聯網公司能從中賺錢的可能性不大。
也許有朋友會說“互聯網公司不指望賣手機賺錢”,但是請別忘記生產手機的廠商指望通過利潤來生存和發展;也許有朋友會說“不是還有小米嗎?”對于一個2010年4月才成立的公司,現在談成功恐怕太早,我們還是應該拭目以待。
總之,消費者對于應用的選擇,最終還是要看應用本身。“手機中的戰斗機!”這句中國人而熟能詳的廣告詞背后有很多東西,除了一個波導品牌之外,還有許多家電廠商進入手機領域,最終因產品、價格和服務不到位而失敗的結局。根本上講,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易用性也許是傳統互聯網企業在移動領域的制勝之道。